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行。6月28日-7月5日,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赴无为“挖掘地方音乐,弘扬中华文化”调研实践团队在无为县展开了为期一周的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对无为民歌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并对城镇中学音乐课改情况进行了调研。
无为民歌是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天的采风、材料收集和整理,让团队成员对无为民歌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更深入了解无为民歌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调研团队还特别邀请了无为县音乐协会张厚贵主席作无为民歌专场讲座。
谈到无为民歌的现状,张主席感慨:“说来惭愧,无为民歌正一天天的变为档案上的东西”。民歌的产生、发展和其依附的环境有着必然的关系,其产生于无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例如,《木排号子》由《板头号子》、《四句头》、《做排》、《渡缆子》、《扳梁》、《八句头》、《摇橹》、《绞车》八个段子组成,描绘的是“上排”、“行排”、“保排”、“放排”的劳动过程。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类似于“放木排”这样的劳动早已被社会的大潮淘汰,木排号子没有依附的劳动基础,再加上老一辈民歌手的逝世,木排号子早已变成了谱面上的东西。在讲座的最后,张主席动情的说:“我们这些老家伙年纪大了,无为民歌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去传承和发展。我对于你们这些年轻人的到来感到欣慰。”受无为县音乐家协会邀请,调研团队还在无为县燕歌艺术中心举行了音乐交流会。
不忘师范学生之责,关注中学音乐课改。2014年是安徽省推行音乐课程新课改的第八个年头,在这个时间点上,团队还针对中学音乐课程的实施和当代中学生的音乐素质状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采用调查问卷和采访座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无为一中,无为三中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500多份,采访座谈4场。调研中,诸如“为何作为高中学生不知《义勇军进行曲》曲作者”、“为何学校音乐课开展难、教学难”等问题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和思考。目前,团队正在对回收回来的问卷进行整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