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全站(中国·官方)网页-登录入口

学院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正文
人民音乐出版社原副总编杜晓十先生做客文津论坛畅谈西方音乐中的“非诗意”进程
  发布时间:2018-04-09  点击量:

本网讯(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 留生)201842午,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举办8“校庆9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暨文津论坛”,人民音乐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首都师范大学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晓十先生主讲,张建华院长主持。讲座“前调性 调性 后调性——西方音乐发展中的非诗意进程”为题,吸引了部分教师与研究生前来聆听。

谈到本讲座的思考缘起,杜老师说这是在近几年翻译《调性和声及20世纪音乐概述》《调性和声及20世纪音乐概述练习册》和《理解后调性音乐》《理解后调性音乐谱例集》等著作的过程中,才逐渐萌发了从“调性”的角度深入解读西方音乐发展史的初衷,并且在思考的过程中受到GEB——一条永恒的金带》一书的启发。

                                    

讲座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前调性、调性与后调性的概念、基本特征、音乐风格以及创作实践展开的,即前调性音乐帕莱斯特里那)、调性音乐莫扎特、贝多芬、舒曼)和后调性音乐(威伯恩、勋伯格、里奇),同时还包括前调性音乐向调性音乐的过渡阶段(帕赫贝尔、巴赫)以及调性音乐向后调性音乐的过渡阶段(瓦格纳)。

杜老师将音乐创作中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概括为“非诗意”的进程。他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理性”的控制中寻找“感性”的绽放,在 “非诗意”的严谨中开掘“诗意”的情愫。他先从调性音乐讲起,指出是西方音乐经数百年发展后所到达的目的地,其主要特征是具有高度统一的结构体系,严谨和丰富的逻辑网络,动力性发展是其最基本的思维基础。同时,调性音乐在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之后(大约250年),一些追求个性的作曲家已不满足于共性写作的禁锢,开始尝试新的突破于是它又成为现代音乐发展的起始点。他以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K. 545,第一乐章)第37- 45小节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1第一乐章以及舒曼《梦幻曲》op.15, no.7)为例。

之后,他谈到前调性音乐,他认为这是在调性音乐最终形成统一和规范之前,不断酝酿、集聚和发展的写作技法和风格,历史阶段处于约公元9世纪至1650年间(包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前期)帕莱斯特里那《马塞勒斯教宗弥撒》( Missa Papae Marcelli为例说明此一阶段复调音乐的创作成就继之是“后调性音乐”(Post-Tonal Music,他认为这是通过寻求取代功能调性而形成新的音高组织结构的所有技术和风格的方法,并威伯恩《五乐章弦乐四重奏》(op. 5第三乐章勋伯格《钢琴组曲》op. 25以及史蒂夫·里奇《小提琴相位》为例详细解释了后调性音乐中的无调性、十二音以及简约主义等重要的创作手法

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音乐创作实践的技术分析与理论阐释,杜老师得出了如下结论:1. 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提出的“万物皆数”思想代表了西方科学与艺术的思维模式——追寻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关系逻辑,它主导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音乐的理性思维脉络。2. 这条脉络是控制在一系列“封闭”的逻辑结构之中的。一种结构被打破之后,又会建立起另一种新的结构每一种结构中都蕴含着无穷的发展和变化的可能性。3. 打破与重建,继承与发展,事实上构建了西方音乐发展的合理进程调性音乐只是这一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环节。4. 理性的严密,不但不能阻碍反而能够促进了音乐中情感的抒发形式美与情感美是由作曲家和听众共同创造出来的。

整场讲座,内容非常丰富,在教师和学生中引起很好的反响。提问环节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就个人创作与研究中的困惑,与杜老师进行了有效的交流。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