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全站(中国·官方)网页-登录入口

学院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正文
音乐如何发生?——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周显宝教授做客文津论坛
  发布时间:2018-04-09  点击量:

本网讯(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 蔡瑞 留生)201842日上午,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举办8“校庆9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暨文津论坛”,我院杰出校友、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授委员会主席周显宝先生主讲,张建华院长主持。讲座音乐发生新探——生物学视野中的音乐起源”为题,探讨的是“音乐发生(起源)”以及“如何发生(起源)的问题?周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第一,人类音乐文化起源与发生新说。周教授以河南舞阳贾湖骨笛以及德国南部的霍勒·费尔(Hohle Fels)山洞发现的距今3.5万年前的骨笛为例,试图说明音乐史学家大多是从外部世界以及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中寻找音乐起源的答案,很少从人的内部世界——内部神经和大脑去探究音乐发生的根源。随着大脑神经科学近年来的发展,尤其是新兴学科“神经生物学”的诞生和发展,少数跨学科研究者们开始从人的内部世界去探求音乐发生、起源的真相。

 第二,达尔文、多普勒与音乐舞蹈周老师援引达尔文1871年提出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学说,认同音乐与舞蹈可能是一种经过自然选择的适应现象,也即鸟类中具有婉转鸣叫和优美舞蹈的个体可以得到异性的垂青并获得交配权,其基因因此可以得到遗传。关于多普勒效应,周老师强调:多普勒效应将音乐和舞蹈统一成“节奏运动”,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用反复、对称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运动情感运动也会形成节奏(这里的“节奏”是一个宽泛的运动/变化概念)。人脑在潜意识中利用多普勒效应将音乐中的节奏音高翻译为一个虚拟发声物体的节奏运动音乐旋律在大脑中以节奏运动的模式呈现。“多普勒理论”运用于音乐发生研究中“十二平均律”为基础,对音乐认知领域的“移调不变性”问题进行新的解释,同时将“音乐和舞蹈”的起源问题转换为“人类欣赏节奏运动” 的内在起源问题。

 

第三,神经生物视野中的音乐发生。这一新兴研究可以重新解释音乐认知中所谓的移调不变性问题,即曲子的调式确定之后尽管经过移调演奏,依然能识别它是同一首曲子。比如,央视《开门大吉》的听音辨曲就是一例。原因在于我们感知一段旋律时,大脑并不针对每个音的绝对音高的振动频率,而是针对相对音高的振动频率,即相邻两个绝对音高之间的相对音高——音程关系进行感知和回应。相对音高由十二平均律决定,多普勒效应结合十二平均律,表明任何既定调式和旋律只有一个特定的节奏运动模式(准确地说是有节奏的加速度模式)与之对应,我们所感知的正是既定旋律传达的特定节奏运动。人类为什么能欣赏节奏运动的问题,周教授认为对节奏事件的适应是物种生存和繁衍的前提,具体而言这里存在两个系统,其一是RRRErhythm-related reward and emotion系统,即节奏相关的奖赏和情绪;其二是SRREssociety-related rewards and emotions系统,即社会相关的奖赏和情绪。进一步而言,RRREsSRREs的神经环路分别建立于物种形成和个人成长,分别具有先天和后天的特征换言之,音乐是先天和后天、个体与社会、自然和文化的融合。一方面,旋律中某些普遍特征能在不同文化领域引起类似的情绪,这一能力是先天的,埋藏在全人类的基因里。比如,非洲土著照样能识别西方音乐中愉悦、悲伤和恐惧等情绪;而中国以外的其它国家的人也能欣赏《春节序曲》和《彩云追月》的优美欢畅。另一方面,即使同一旋律也可能因为族群、区域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差异等而诱导出不同的情绪,这是文化和后天影响的结果。

 最后,周教授以“节奏适应说的阐释与应用”对“音乐发生”问题做了个人化的解释。周教授认为人类音乐才能的初级进化压(primary selection pressure)等同于RRRE系统的进化压——生物对内外环境中节奏事件的适应。性选择、母婴联系、社会凝聚力等,只是音乐起源后,推动音乐进化的次级选择压(secondary selection pressure)。虽然音乐、舞蹈和语言的起源至今众说纷纭,而生物学和社会学为三者的起源和进化勾勒出一条可能的路径,并对很多已有研究给出了合理解释。“节奏适应说”将为音乐认知、音乐治疗,以及音乐、舞蹈和语言的跨专业、跨领域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整场讲座,教授从生物学的角度重新解读了音乐的发生问题促使我们反思学术研究中全方位视野、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在学好音乐基本理论的同时还应广采博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是为记之。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