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全站(中国·官方)网页-登录入口

学院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正文
【行走的思政课堂】《中安教育网》报道我院寻根花鼓 艺传经典:安徽师范大学学子调研原生态花鼓灯助力非遗传承
编辑:段传钦 预审:王俊荣 终审:奚泰来  发布时间:2023-07-14  点击量:

报道转载如下:

“你们是大学生,专门学舞蹈的,花鼓灯的发展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参与,这种民间艺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千万不能丢掉了!”怀远县河溜镇莲花村的村民们在与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调研团队的学生们交流时说。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开启,队员们带着对民间花鼓灯的浓厚兴趣和对非遗文化现状考察的使命,在指导教师陆娟的带领下,赶赴有“中国花鼓灯第一村”之美誉的蚌埠市冯嘴子村以及有安徽花鼓灯“灯窝子”和“发源地”之称的怀远县河溜镇莲花乡开展田野调研,与安徽原生态花鼓灯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

艺术,从群众中来

“你们学我们的动作学的来,你们学我们这韵味就不简单喽!”蚌埠市冯嘴子村的花鼓灯艺术传习所的老艺人们笑呵呵的说。花鼓灯,是汉族代表性民间歌舞。千百年来,花鼓灯在沿淮一带广泛传播,并在20世纪30、40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区域的传播态势,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蚌埠市冯嘴子村的花鼓灯艺术传习所,上至80多岁的老先生,下至7、8岁的娃娃在炎炎烈日下敲响手中的锣鼓,热情的舞动花鼓灯为队员们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队员们也第一次见识到真正田间地头农民艺术的热情和魅力。

“艺术来自生活,来自劳动,所以其舞姿、语言的来源都要跟生活产生联系,花鼓灯是歌、舞、乐器、戏曲多维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不能分裂,这样才能找到花鼓灯的根和魂。” 现年77岁的国家一级编导赵新盟和76岁的国家一级编导、怀远花鼓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娄楼与队员们座谈时提到。分享了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的花鼓灯歌舞剧《玩灯人的婚礼》的创造过程,提出作品创作要反映时代特征,这样才能形成共鸣,达到服务人民的目的。队员们纷纷向娄楼学习不同流派花鼓灯中的兰花舞蹈动作,感受冯派花鼓灯舞蹈的跳法,对花鼓灯艺术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

艺术,到群众中去

“金莲花花鼓灯艺术团”创办于2015年,是由莲花乡石红军先生及乡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石春彩、省级非遗传承人石昌发等艺人联合创办的花鼓灯公益培训班, 2021年12月被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是怀远县唯一被政府认定的花鼓灯非遗传承基地。

“这个民间艺术不能丢下,只有愿意学习的孩子们,他们是未来的希望,再难我们也必须要坚持下去”,石昌发坚定的说。队员们在听到石昌发的话后纷纷感到惊讶,体会到办学的不易。队员们立即投身到花鼓灯公益培训班的日常教学,承担了孩子们的化妆、排练以及主持、场务等工作,并表演了《安徽花鼓灯组合》《傣族舞》《维吾尔族舞蹈》等节目,获得了群众一致的夸赞和认可。

“花鼓灯是汉民族经典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人的骄傲。大家不远千里前来学习花鼓灯,就是因为花鼓灯艺术的珍贵。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赓续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作为文化文艺工作者,我们义不容辞”,带队指导教师陆娟说。

互融,爱传于花鼓

“在没有接触到民间原生态冯派花鼓灯之前,在我原有的认识中它是既土又随意的,但当我真正的到这里来,在传承人对花鼓灯的讲解后,以及看到那些老艺人顶着烈日进行的精彩表演,我感受到原生态冯派花鼓灯的魅力,我们有责任让遗落民间的宝石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团队成员栗志远说。

社会实践的意义在于体会,老艺人的精神是可贵的,一位79岁的老艺人在跑了十来分钟的大花场(群舞)之后,膝盖出了问题却仍然坚持下来,并为队员们现编了一首欢迎的灯歌;患有脑梗后遗症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石春兰老人颤颤巍巍执意上台给学生们表演灯歌演唱等等,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真、善、美,这是坐在教室里永远无法学习到的知识和体悟。

花鼓灯是淮河两岸人民的情和魂,为人们带来快乐和精神上的享受。团队成员在对花鼓灯的认识更为深刻,感受到了传承的重要性,希望花鼓灯能扎根乡土,从民间不断汲取生长的力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悠久的花鼓灯艺术在新时代展现魅力和风采。

原报道阅读链接:【中安教育网】http://edu.anhuinews.com/ahxy/ptgx/202307/t20230710_6958421.html

XML 地图